不久前的一天,凌晨三点五十分,一燃气场站中控室智能云台监控软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报警声,立即引起了值班同志的警觉。第一时间通过燃气云台定位锁定区域,并佩戴好防护用具前往现场检查,通过排查发现是一个阀门因螺栓腐蚀造成了松动,进而产生燃气泄漏。马上进行了抢修处理,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成功避免了安全事故。
针对燃气行业各业务场景的风险点,航天科工203所先后研发燃气智能监测终端、燃气智能监测管盯、手持激光甲烷遥测仪等全系列产品,多个产品互为补充,甲烷监测产品能够“上天入地”,应用在地下的各类闸井、管网、地上的燃气场站、石油石化场站、巡检员巡检中,实现应用场景全部覆盖,全范围全区域监测。203所系列燃气监控产品目前已在北京、珠海、济南等城市,燃气、石油、石化等行业广泛进行应用。
我国正在进行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改造升级,燃气的安全预防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燃气事故频频发生,燃气安全摆在了重要位置。203所研发一系列甲烷检测产品,将全面完善燃气安全监管。实现城市燃气管道和设施动态监管,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更好维护城市安全运行,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燃气智能终端设备。应用在燃气井、电力井中,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微小泄露,体积小,充电电池能够循环使用。具有防水、防尘、防爆的功能,支持无线通信模式,燃气浓度超标时,实时回传甲烷浓度数据,软件可快速精准定位泄漏位置信息,有助及时排查隐患。一地区刚装上燃气终端设备,就发现了有燃气泄漏,立马就解决了问题,排除了隐患。客户连连说道,航天产品真是及时雨啊。
手持激光甲烷遥测仪。作为辅助巡检人员现场排查的设备,具有灵活的应用。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出从30米、90米到150米、200米不等,不同测量距离的产品。它手持方便,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微小的燃气泄漏就能检测到。它可以透过厨房玻璃,通过激光进行检测,方便巡检人员进行排查。
燃气智能监测管盯。监测井与井之间的管网,畅通燃气管网智慧“经络”。管盯宛如竹节大小,便于携带。它的使用寿命长,可以反复充电。在疑似燃气泄漏的区域,开凿多个检测小孔,把管盯埋进去。当燃气泄漏时,经过土壤扩散到设备所在位置。实时监测到燃气浓度,系统根据燃气浓度的分布,准确定位燃气泄漏点,灵敏度高,消除安全隐患。
车载激光甲烷遥测云台系统。巡检人员在公路上的既定行驶路线,沿着管道进行巡检,北斗进行定位,实时燃气检测,让燃气泄漏检测定位更精准。并根据区域的风险等级评价风险大小,规划路线,有侧重点地进行巡检。该系统还具备管线占压识别,地下空洞检测,第三方施工破坏风险识别等功能。
激光甲烷遥测云台。测量距离最远可达到200米,对油气场站实现360度无死角燃气泄漏监测,发现泄漏问题。就会自动报警。并记录泄漏点定位信息、视频信息,历史视频可随时调取。金年会app,云台还具备AI视频分析功能,实现火焰识别,烟雾识别,人员着装安全识别,跌倒识别、非法闯入识别等,可在视频上标注识别结果。通过全场景预判感知风险隐患,实现石油、燃气场站安全无死角,擦亮安全监管智慧天眼。
一系列甲烷监测产品,互为补充。目前系列产品已经应用到全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产品实现不断更新迭代,向高质量、高性价比、高稳定性的产品发展。为燃气安全运营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助力提高燃气安全的管理水平。(吴巍、何奇)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