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逐渐转变身份,由原来的“天之骄子”变成“泯然众人”,就业形势复杂问题繁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就面临着各种难题与挑战,而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人才的摇篮,如何科学引导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已经越来越值得去探讨,作为育人思政课程的一部分,如何将健康的就业择业观念植入学生心里亦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新形势下,就业创业环境艰难,实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情况有目共睹,然而除了社会大环境因素之外,还离不开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局限性,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部分,而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发重视,在“大思政”教育的背景下,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就离不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将根据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的案例,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结合进行分析,对于今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琴是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平时成绩良好,其计划考上研究生后再就业,考完试后估分感觉把握很大,准备复试。但没想到本年的分数线分,且目标院校录取名额缩水,导致小琴名落孙山。辅导员老师了解情况后鼓励其走向社会投递简历,结果出来时已到了三月末,校园春招也已经结束了。临近毕业时,辅导员老师推荐了多个企业均被其拒绝,就业态度很消极,对于她而言,考研落榜不仅是遗憾更是不甘心,她表明了想要二战的决心,认为没有硕士学历,就业状况无法达到内心预期,但同时内心又很急躁,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如身边的同学,大学四年期间建立的自信在毕业前瞬间崩塌,心情沮丧,就业一直没有落实。
该生面临的是考研失败且内心预期过高的矛盾局面,因为考研失败导致其自我否定,内心焦虑,过分看重学历在就业工作上的作用,忽视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窘迫的环境。
本案例本质上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问题,我们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就业意识欠缺,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小琴认为升学再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没有考上研究生,对其打击是非常大的,无法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适就会降低其自信心。第二,就业预期过高,自我认知能力弱。小琴就业消极除了有考不上研究生的不甘心之外还存在着自我认知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过高估计自己的个人能力,保守的就业行为,不会主动去寻求合适的就业岗位,动力缺失,渐渐开始规避就业。
外部因素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疫情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缩减,就业岗位较疫情前相比减少了许多,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可想而知。第二,就业信息渠道闭塞,就业服务辐射范围有限,很多毕业生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真正的就业帮扶,且目前无法达到真正的“一对一”推荐就业岗位,导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留到了最后才来关注,错过了最佳的就业时机。
高校就业教育要从以往集中关注大学生就业意向扩大到全面关注其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观,由引导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向激发职业潜力延伸,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养成积极行为和培养健康心态等方面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金年会app,促进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培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笔者鼓励小琴关注自身发展,确立阶段目标,不要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否定自身的努力,找出自身长处,勇敢迈出找工作的第一步。
首先笔者通过谈心谈话,对于小琴的就业意向做了精准的了解,实行“一对一”就业帮扶机制。其次针对学生求职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利用网络工具给小琴做了专业评估,将他的长板和短板以数据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笔者引导他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帮助他找准定位,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再邀请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的专家老师,进行精准帮扶,针对语言表达有问题、求职技能欠缺等就业能力问题,采取“一对一”简历问诊、模拟面试等,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同时广泛借助校友资源、导师资源、就业合作单位资源等。最终小琴在一家保险公司面试成功,成为了一名销售人员。
在“大思政”背景下将思政教育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课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大学生就业灵敏和眼光。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分析现今市场的就业需求,了解用工制度等深层次内容,增强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思想意识。再次是加深学生对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认识,鼓励其家国情怀和地缘情感的培养,积极响应国家和人民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其次要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打压心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和生活态度,理性认识求职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及时纠正其就业中的不良心理。最后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切实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在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被置于一个新的局面中,有挑战同时也有机遇。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基。高校就业教育服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更要重视依托思政育人的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效应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引导毕业生对职业规划有清楚明确的认识,找准自身定位并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 采用合情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 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教育。